1、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系辭上》2、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周易·說卦》3、陰陽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 唐·王勃《八卦大演論》4、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jìn)》載孔子語5、欲速,則不達(dá) 《論語·子路》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
1、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系辭上》
2、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周易·說卦》
3、陰陽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 唐·王勃《八卦大演論》
4、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jìn)》載孔子語
5、欲速,則不達(dá) 《論語·子路》
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載孔子語
7、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8、甘瓜苦帶,天下物無全美 《坤雅》引《墨子》佚文
9、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漢·無名氏《古詩二首·甘瓜抱苦蒂》
10、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左傳·宣公十五年》
11、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禮記·雜記下》
12、成功之道,贏縮為寶 《管子·勢》
13、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禮記·曾子問》
14、威不兩錯,政不二門 《管子·明法》
15、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
16、一棲兩雄,其斗顏顏 《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
17、一淵不兩鮫 《淮南子·說山訓(xùn)》
18、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9、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20、二好鈞平,無分輕重,則一俯一仰,乍進(jìn)乍退 漢·荀悅《申鑒·雜言下》
21、兩智不能相使,兩賢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意林》引《尹文子》佚文
22、權(quán)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并 《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
23、意不并銳,事不兩??;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長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臥者不能蚤起也 漢·劉向《說苑·談叢》
24、兩高不可重,兩大不可容,兩貴不可雙,兩勢不可同 清·魏源《默觚·學(xué)篇十一》
25、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 《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
26、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術(shù)末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君》
2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
28、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列子·天瑞》
29、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猶陰陽之不并曜,晝夜之有長短也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
30、物有常數(shù),取之于南,則不足于北,舍之于東,則有余于西 宋·蘇軾《上皇帝書》
31、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老子》二十六章
32、大道廢,有仁義;智特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33、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引俗語
34、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莊子·天下篇》
3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莊子·天下》
36、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莊子·秋水》
37、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荀子·解蔽》
38、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39、強(qiáng)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勸學(xué)》
40、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 《荀子·仲尼》
41、一進(jìn)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 《荀子·修身》
42、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處暗者能見明中區(qū)事 《關(guān)君子·一寧》
43、令王良、造父共車,人操一邊轡而出門閭,駕必?cái)《啦恢烈?nbsp;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44、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 《韓非子·顯學(xué)》
45、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上》
46、猶方圓冰炭之不相入也 宋·蘇軾《學(xué)士院試孔子從先進(jìn)論》
47、薰蕕不共器,梟鸞不比翼 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第二書》
48、譬之如張羅者,張于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于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于有鳥無鳥之際,然后能多得鳥矣 《戰(zhàn)國策·東周》
49、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盲之當(dāng);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咼氏之壁,不若得事之所適 《淮南子·說山訓(xùn)》
50、赤肉懸則烏鵲集,鷹隼鷙則群鳥散 淮南子·說林訓(xùn)》
51、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 《淮南子·說林訓(xùn)》
52、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 漢·劉向《說苑·指武》
53、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漢·桓寬《鹽鐵論·輕重》
54、豐草多華英,茂林多枯枝 漢·王充《論衡·自紀(jì)篇》
55、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56、川源不能實(shí)漏卮,山海不能贍溪壑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
57、江河之流,不能盈無底之器也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58、玉卮無當(dāng),雖寶非用;侈言無驗(yàn),雖麗非經(jīng) 晉·左思《三都賦序》
59、逆阪走丸,迎風(fēng)縱棹 《后漢書·皇甫嵩傳》
60、察察者有所不見,恢恢者有所不窖 漢·陸賈《新語·輔政》
61、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漢·王充《論衡·自紀(jì)篇》
62、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漢·王充《論衡·自紀(jì)篇》
63、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颣 北齊·劉晝《劉子·妄瑕》
64、殘林覆巢而全其遺楙;曲惠小仁,何補(bǔ)大虐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65、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 《意林》引《尹文子》
66、小疵不足以損大器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67、俗有見游云西馳,而謂月之東行 晉·葛洪《抱樸子·塞難》
68、參差之上,無整齊之下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69、寸裂之錦黻,未若堅(jiān)完之韋布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70、破山之雷,不發(fā)聾夫之耳;朗夜之輝,不開矇叟之目 《南齊書·劉祥傳》
71、七尺之形,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 《北史·皇甫玉傳》
72、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 《舊唐書·魏征傳》
73、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唐·吳兢《貞觀政要·赦令》
74、進(jìn)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jī),得有喪之理 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房玄齡匕表
75、哀樂不同而不遠(yuǎn),吉兇相反而相襲 唐·王勃《平臺秘略贊十首·規(guī)諷九》
76、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 唐·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
77、君子與小人不兩立,而小人與君子不同謀 唐·張九齡《遠(yuǎn)佞第二章》
78、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唐·李白《樹中草》
79、云龍井蛙,勢不相見 唐·劉禹錫《祭興元李司空文》
80、不由有,何以悟無 唐·劉禹錫《牛頭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
81、事理窮盡,止于兩端,不過虛與實(shí)而已 宋·歐陽修《封進(jìn)批出蔣之奇文字札于》
82、有無相通,蓋為常理 宋·歐陽修《與焦殿丞》
83、知微知彰,知柔知剛 宋·王安石《致一論》
84、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宋·蘇軾《三槐堂銘》
85、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宋·蘇軾《前赤壁賦》
86、凡物自其濁者視之,則清者為清;自其實(shí)者視之。則虛者為虛 宋·蘇轍《王氏清虛堂記》
87、通而不流,猛而不暴 宋·蘇轍《黃州師中庵汜》
88、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宋·黃庭堅(jiān)《拙軒頌》
89、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 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敘》
90、石卵不敵,蛇龍不斗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91、天下物無獨(dú)必有對 清·魏源《默觚·學(xué)篇十一》
92、逆則生,順則夭矣;逆者圣,順則狂矣 清·魏源《默觚·治篇二》;
93、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
94、不是東風(fēng)壓了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了東風(fēng) 《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