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视频天堂_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在线_亚洲特级无码黄色视频_男女做高潮120秒免费

哲理

發(fā)布時間:2016-08-25
字體大小:
分享:

摘要:

哲 理天 與 人001、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尚書·泰誓上》002、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列子·天瑞》003、天地之性,人為貴 《孝經(jīng)·圣治》004、天道遠,人道邇 《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子產(chǎn)語005、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七十七章00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

 哲    理
天 與 人
001、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尚書·泰誓上》
002、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列子·天瑞》
003、天地之性,人為貴  《孝經(jīng)·圣治》
004、天道遠,人道邇  《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子產(chǎn)語
005、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七十七章
00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尚書·太甲中》
007、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尚書·泰誓中》
008、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管子·內(nèi)業(yè)》
009、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
01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論語·先進》載孔子語
01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載孔子語
012、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離婁上》
013、萬物皆備于我矣  《孟子·盡心上》
014、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孟子·離婁下》
015、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016、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017、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018、于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0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莊子·知北游》
020、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荀子·性惡》
021、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順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荀  子·大論》
022、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荀子·天論》
023、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024、人強勝天  《逸周書·文傳》
025、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史記·伍子胥州傳》
026、人定兮勝天  宋·劉過《襄陽歌》
027、人勝天,則善者行  唐·柳宗元《答劉禹錫天論抽》
028、天不變,道亦不變  《漢書·董仲舒?zhèn)鳌?br /> 029、天地之有水旱,猶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以禱謝去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
030、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漢·王充《論衡·論死篇》
031、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03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善之榻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033、天以震雷鼓群動,佛以鴻鐘驚太夢  唐·李白《化城土豪大鐘銘》
034、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035、清泠之狀與目謀,瀅瀅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唐·柳宗元《鈷  潭西小丘記》
036、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  唐·劉禹錫《天論上》
037、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唐·劉禹錫《天論上》
038、知天而不泥于神怪,知人而不遺于委瑣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
039、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040、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   宋·歐陽修《秋聲賦》
041、有知莫如人,人者萬物之最靈也  宋·歐陽修《怪竹辯》
042、人之所欲,適與天相值實難  宋·蘇軾《邵茂誠詩集敘》
043、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
044、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045、上臺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水滸傳》引首
046、人命大如天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047、天道以愛人為心,以勸善懲惡為公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道  與  理
048、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系辭上》
0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
050、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四章
05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老子》二十一章
052、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   《管子·形勢》  
053、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論語·雍也》載孔子語
054、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  《莊子·齊物論》
055、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莊子·齊物論》
056、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禮記·中庸》
057、道無廢而不興,器無毀而不冶   漢·陸賈《新語·慎微》
058、入道彌深,所見彌大  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059、天下之理,不可窮也;天下之性,不可盡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論》
060、勢不同而理同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061、萬物生于天地之間,其理不可以一概  宋·歐陽修《怪竹辯》
062、成事在理不在勢   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
063、以才御物,才有盡而物無窮;以道應物,道無窮而物有盡  宋·蘇軾《賜宰相呂公著乞罷相位除一外任不許批答》
064、古之所請中庸者,盡萬物之理而不過   宋·蘇軾《策略第四》
065、世人不知至理之所在也,進而妄行,于是有風波作于平地,親戚化為仇怨者矣    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  
066、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   宋·蘇轍《東軒記》
067、事物之變,紛紜雜出,若不可知,然而有至理存焉   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  
068、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069、理勝者為強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070、天下之事,理勝力為常,力勝理為變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三回
071、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072、天下逃不過一個理字去  《紅樓夢》第六十五回
073、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累到十枚時  清·龔自珍《已玄雜詩》
古 往 今 來
074、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詩經(jīng)·周頌·載芟》
075、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詩經(jīng)·大雅·蕩》
076、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管子·形勢》
07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載孔子語
078、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八佾》載孔子語
07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論語·述而》載孔子語
08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載楚狂接輿語
081、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墨子·非攻中》
082、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大戴禮記·保傅》
083、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  《荀子·性惡》
084、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  《韓非子·難一》
085、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論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
086、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術遠者考之于近   漢·陸賈《新語·術事》
087、事有古而可以質于今,言有大而可以征于小  唐·楊炯《梓州惠義寺重閣銘序》
088、惟有道者能以往知來  《漢書·京房傳》
089、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  《漢書·京房傳》
090、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  漢·班固《西都賦》
091、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092、揆古察今,深謀遠慮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
093、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094、萬事翻復如浮云,古人空在今人口  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
095、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096、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
097、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宋·歐陽修《采桑子》
098、宜于古而不戾于今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099、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zhí)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清·魏源《默觚·治篇五》
名  與  實
100、名者,實之賓也  《莊子·逍遙游》
101、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  《墨子·經(jīng)說上》
102、是名也,止于是實也  《墨子·經(jīng)說上》
103、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墨子·小取》
104、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墨子·經(jīng)說下》
105、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春秋公羊傳·隱公七年》
106、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  《管子·心術上》
107、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詩經(jīng)·小雅·大東》
108、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孟子·告子下》
109、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戰(zhàn)國楚·屈原《九章·抽思》
110、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一》
111、懸羊頭,賣狗肉  《五燈會元》卷十六
112、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   《荀子·正名》
113、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荀子·正名》
114、循名而責實  《韓非子·定法》
115、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也  漢·揚雄《法言·吾子》
116、《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后漢書·黃瓊傳》
117、名重則于實難副,論高則與世常疏  宋·蘇軾《謝館職啟》
118、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119、名存實亡,失其所業(yè)  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
120、求其名而不責其實  唐·韓愈《進士策問十三首》
121、誕漫之說勝,而名實之事喪  唐·柳宗元《   說》
122、名由實生,故久而益大  唐·劉禹錫《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
123、有惠人之名而無教患之實  宋·王安石《再上龔舍人書》
124、詢事考言,循名責實  宋·王安石《乞退表》
125、君子惡名之溢于實  宋·王安石《送陳升之序》
126、世間唯名實不可欺  宋·蘇軾《答毛滂書》
127、大言而無實,虛名不適于用   宋·蘇軾《李太白碑陰記》
128、有名而無實,則其名不行;有實而無名,則其實不長  宋·蘇軾《策別十二》
129、習其名而未稽其實  宋·蘇轍《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
130、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紅樓夢》第六十五回
131、一名之立,旬月踟躕  嚴復《天演論‘譯例言》
崇  實
132、務為不久,蓋虛不長  《管子·小稱》
133、矜?zhèn)尾婚L,蓋虛不久  《韓非子·難一》
134、無征不信  《禮記·中庸》
135、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  《禮記·表記》
136、四寸之管無當,必不可滿也。授官予爵出祿不以功,是無當也  《商君書·靳令》
137、三寸之管而無當,天下弗能滿  《淮南子·說林訓》
138、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傳》
139、買馬不論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小為儀,必無良寶矣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卷下》
140、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  《孟子·告子上》
141、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142、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盡心上》
143、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  《莊子·至樂》 
14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贊》引諺語
145、自是桃李樹,何畏不成蹊   唐·李賀《奉和二兄罷使遣馬歸延州》
146、欲讎偽者必假真    漢·揚雄《法言·重黎》
147、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漢·荀悅《申鑒·俗嫌》
148、不治可見之美,不競人間之名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
149、天下之事,不可盡知,而以臆斷之,不可任也  晉·葛洪《抱樸子·論仙》
150、君子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  隋·王通《文中子·禮樂》
151、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  唐·韓愈《桃源圖》
152、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唐·自居易《放言五首》
153、神仙事本是虛妄,空有其名  唐·吳兢《貞觀政要·慎所好》唐太宗語
154、巷議臆度,不足取信  宋·蘇軾《乞相度開石門河狀》
155、舉大體而不論小事,務實效而不為虛名   朱·蘇軾《賀楊龍圖啟》
156、炊沙作糜終不飽  宋·黃庭堅《送王郎》
157、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  元· 趙汸《葬書問對》
158、花木瓜,空好看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159、經(jīng)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后之言,豈能全信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160、千虛不如一實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161、表壯不如里壯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162、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163、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禮記·學記》
164、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鄧析子·無厚篇》
165、本者,萬物之所以生也;末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宋·王安石《老子》
166、本不固者末必幾  《墨子·修身》
167、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  《荀于·修身》
168、溪狹者速涸,游淺者速竭  《墨子·親士》
169、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  漢·張衡《西京賦》
170、澄其源者流清,混其本者末濁  《后漢書·郎覬傳》
171、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厘之根,無連抱之技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172、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淮南子·說山訓》
17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傳·昭公十一年》
174、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  《戰(zhàn)國策·秦策三》引古逸詩
175、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  《韓非子·揚權》
176、百仞之松,本傷于下而末槁于上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
177、庇其葉而傷其枝  《史記·汲鄭列傳》引諺語
178、枝大于本,脛大干股,不折必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引諺語
179、能究其本根而枝葉自舉  宋·蘇轍《宋子儀大理寺丞》
180、剪枝去葉,本根俱露,枯槁可立而待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
181、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
182、皮之不存,毛將安博  《左傳·僖公十四年》戟虢射語
183、黍稷無成,不能為榮  《國語·晉語四》引諺語
184、薪不盡,則火不止  《戰(zhàn)聞策·魏策蘭》
185、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shù)》
186、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br /> 187、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后漢書·董卓傳》
188、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宋·蘇轍《新論中》
189、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葉,不如培根本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花術》
同    異
190、物多相類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驪牛之黃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玉   《戰(zhàn)國策·魏策一》
191、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戰(zhàn)國策·韓策三》
19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宴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十》
193、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莊子·德充符》
194、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荀子·法行》
195、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196、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則異  《韓非子·說林上》引惠子語
197、狠者類知而非知,愚者類仁而非仁,戇者類勇而非勇  《淮南子·氾論訓》
198、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則同,所以入水者則異   《淮南子·說山訓》
199、葶歷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異類   漢·桓寬《鹽鐵論·刺議》
200、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雷  漢·王充《論衡·雷虛》
201、雄兔腳撲朔,雌兔跟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南朝梁·橫吹曲辭《木蘭詩》
202、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滅,所以吹者異也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下》
203、或乘馬或乘車而俱至秦者,所謂形異而實同也  《意林》引《物理論》   
204、樹上懸瓠,非木實也;背上披裘,非脊毛也  《意林》引《物理論》
205、理有疑誤而成過,事有形似而類真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
206、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207、察消長之往來,辨利害于疑似  宋·蘇軾《謝宣諭札子》
208、麥穗兩歧,農(nóng)人難辨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209、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紅樓夢》第一回
210、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  《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片  面
211、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周易·系辭上》
212、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213、凡人之患,偏傷之也  《荀子·不茍》
214、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荀子·解蔽》
215、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子卷下》
216、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shù)星  戰(zhàn)國魯·尸佼《尸千卷上·廣》
217、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漢書·東方朔傳》
218、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王獻之傳》
219、見虎一毛,不知其斑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雜記上》
220、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三國魏·曹植《鰕鱔篇》
221、隙中之觀斗,叉烏知勝負之所在  宋·蘇軾《超然臺記》
222、窮巷多怪,曲學多辨  《商君書·更法》載秦孝公語
223、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xiāng)視者不睹北方  《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
224、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審一時者不可與言大  《淮南子·繆稱訓》
225、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弗能兼也  《淮南子·繆稱訓》
226、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鹖冠子·天則》
227、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漢·劉向《說苑·談叢》
228、得鳥者,羅之一目;一目之羅,不可得鳥  《意林》引《文子》
229、曲思于細者必忘其大,銳精于近者必略于遠  北齊·劉晝《劉子·觀量》
230、貂裘而雜,不若狐裘而粹  《淮南子·說山訓》
231、一條之枯,不損繁林之蓊藹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232、目有昧則視白為黑,心有蔽則以薄為厚  宋·蘇軾《明君可與為忠言賦》
233、不以流之濁,而誣其源之清  清·顏元《存學編》卷三
 
相  對
234、一陰一陽之謂道  《周易·系辭上》
235、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周易·說卦》
236、陰陽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  唐·王勃《八卦大演論》
237、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載孔子語
238、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23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載孔子語
240、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241、甘瓜苦帶,天下物無全美  《坤雅》引《墨子》佚文
242、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漢·無名氏《古詩二首·甘瓜抱苦蒂》
243、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左傳·宣公十五年》
244、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禮記·雜記下》
245、成功之道,贏縮為寶  《管子·勢》
246、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禮記·曾子問》
247、威不兩錯,政不二門  《管子·明法》
248、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韓非子·揚權》
249、一棲兩雄,其斗顏顏  《韓非子·揚權》
250、一淵不兩鮫  《淮南子·說山訓》
251、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52、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253、二好鈞平,無分輕重,則一俯一仰,乍進乍退  漢·荀悅《申鑒·雜言下》
254、兩智不能相使,兩賢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意林》引《尹文子》佚文
255、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并  《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
256、意不并銳,事不兩隆;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長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臥者不能蚤起也  漢·劉向《說苑·談叢》
257、兩高不可重,兩大不可容,兩貴不可雙,兩勢不可同   清·魏源《默觚·學篇十一》
258、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   《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
259、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術末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君》
2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
261、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列子·天瑞》
262、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猶陰陽之不并曜,晝夜之有長短也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
263、物有常數(shù),取之于南,則不足于北,舍之于東,則有余于西  宋·蘇軾《上皇帝書》
264、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老子》二十六章
265、大道廢,有仁義;智特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266、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引俗語
267、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莊子·天下篇》
26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莊子·天下》
269、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莊子·秋水》
270、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荀子·解蔽》
27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272、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勸學》
273、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  《荀子·仲尼》
274、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  《荀子·修身》
275、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處暗者能見明中區(qū)事  《關君子·一寧》
276令王良、造父共車,人操一邊轡而出門閭,駕必敗而道不至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277、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  《韓非子·顯學》
278、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上》
279、猶方圓冰炭之不相入也  宋·蘇軾《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 
280、薰蕕不共器,梟鸞不比翼  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第二書》
281、譬之如張羅者,張于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于多鳥處,則又駭鳥矣;必張于有鳥無鳥之際,然后能多得鳥矣  《戰(zhàn)國策·東周》
282、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盲之當;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咼氏之壁,不若得事之所適  《淮南子·說山訓》
283、赤肉懸則烏鵲集,鷹隼鷙則群鳥散  淮南子·說林訓》
284、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  《淮南子·說林訓》
285、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   漢·劉向《說苑·指武》
286、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漢·桓寬《鹽鐵論·輕重》
287、豐草多華英,茂林多枯枝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
288、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289、川源不能實漏卮,山海不能贍溪壑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
290、江河之流,不能盈無底之器也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291、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jīng)  晉·左思《三都賦序》
292、逆阪走丸,迎風縱棹  《后漢書·皇甫嵩傳》
293、察察者有所不見,恢恢者有所不窖  漢·陸賈《新語·輔政》
294、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
295、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
296、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颣  北齊·劉晝《劉子·妄瑕》
297、殘林覆巢而全其遺楙;曲惠小仁,何補大虐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298、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  《意林》引《尹文子》
299、小疵不足以損大器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300、俗有見游云西馳,而謂月之東行  晉·葛洪《抱樸子·塞難》
301、參差之上,無整齊之下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302、寸裂之錦黻,未若堅完之韋布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303、破山之雷,不發(fā)聾夫之耳;朗夜之輝,不開矇叟之目  《南齊書·劉祥傳》
304、七尺之形,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  《北史·皇甫玉傳》
305、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  《舊唐書·魏征傳》
306、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唐·吳兢《貞觀政要·赦令》
307、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  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房玄齡匕表
308、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兇相反而相襲  唐·王勃《平臺秘略贊十首·規(guī)諷九》
309、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  唐·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
310、君子與小人不兩立,而小人與君子不同謀  唐·張九齡《遠佞第二章》
311、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唐·李白《樹中草》
312、云龍井蛙,勢不相見  唐·劉禹錫《祭興元李司空文》
313、不由有,何以悟無  唐·劉禹錫《牛頭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
314、事理窮盡,止于兩端,不過虛與實而已  宋·歐陽修《封進批出蔣之奇文字札于》
315、有無相通,蓋為常理  宋·歐陽修《與焦殿丞》
316、知微知彰,知柔知剛  宋·王安石《致一論》
317、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  宋·蘇軾《三槐堂銘》
318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宋·蘇軾《前赤壁賦》
319、凡物自其濁者視之,則清者為清;自其實者視之。則虛者為虛  宋·蘇轍《王氏清虛堂記》
320、通而不流,猛而不暴  宋·蘇轍《黃州師中庵汜》
321、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宋·黃庭堅《拙軒頌》
322、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  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敘》
323、石卵不敵,蛇龍不斗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324、天下物無獨必有對  清·魏源《默觚·學篇十一》
325、逆則生,順則夭矣;逆者圣,順則狂矣  清·魏源《默觚·治篇二》;
326、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
327、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紅樓夢》
相  反
328、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老子》第二章
329、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四十三章
33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老子》七十八章
331、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老子》四十一章
332、太白若辱,大方無隅  《老子》四十一章
333、丈盈若沖,其用不窮  《老子》四十五章
33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老子》四十五章
3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四十五章
336、大直若詘,道固委蛇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贊》
33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338、洪鐘無聲,滿瓶不響  明·呂得勝《小兒語》
339、丈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荀予·天論》
340、內(nèi)清外濁,弊衣裹玉  《意林》引《太玄經(jīng)》
341、外愚而內(nèi)益智,外訥而內(nèi)益辯,外柔而內(nèi)益剛  唐·柳宗元《答
  周君巢餌藥久壽書》
342、洼則盈,敝則新  《老子》二十二章
343、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二十二章
344、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二十二章
345、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三十九章
346、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老子》四十一章
347、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老子》二十八章
348、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老子》二十八章
349、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老子》二十六章
350、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
351、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老子》五十二章
352、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四十八章
353、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老子》三十六章
354、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老子》三十六章
355、鷙鳥將擊,卑飛敏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六韜·發(fā)啟》
356、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將噬者爪縮,將言者口默,將文者且樸  《意林》引《化清經(jīng)》
357、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上》
358、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周易·系辭下》
359、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周易·泰》
360、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左傳·昭公二十年》
361、流水不腐,戶樞不蠢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shù)》
362、石壑不老,水流不腐  唐·劉禹錫《吏隱亭述》
36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364、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子·難一》
365、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韓非子·外儲說莊下》
366、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韓非子·六反》
367、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荀子·榮辱》
368、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  《戰(zhàn)國策·燕策二》
369、事多似倒而順,多似順而倒。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則可與言化矣  《呂氏春秋·似順論》
370、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  《列子·黃帝》
371、事或為之適足以敗之,或備之適足以致之  《淮南子·人間訓》
372、或譽人而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乃反以成之  《淮南子·人間訓》
373、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  《淮南子·人間訓》
374、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淮南子·人間訓》
375、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淮南子·主術訓》 
376、喜德者必多怨  《淮南子·詮言訓》
377、先唱者窮之路也,后動者達之原也  《淮南子·原道訓》 
378、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379、持滿之道,抑而損之
漢·韓嬰《韓詩外傳》
380、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漢書·藝文志》
38l、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桓譚傳》
382、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終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戒子篇》
383、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唐·盧照鄰《釋疾文序》
38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韓愈《原道》
385、純?nèi)峒內(nèi)踬?,必削必薄;純剛純強兮,必喪必?nbsp; 唐·柳宗元《佩韋賦》
386、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  唐·柳宗元《敵戒》
387、繩以柔而有立,金以剛而無固   唐·劉禹錫《機汲記》
388、要甜先苦,要逸先勞。須屈得下,才跳得高  明·呂坤《續(xù)小兒語》
轉  化
389、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周易·系辭上》
390、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后漢書·臧宮傳》引《黃石公記》
39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392、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周易·豐》
393、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戰(zhàn)國策·秦策三》
394、陰陽不測之謂神  《周易·系辭上》
395、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周易·豐》
396、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周易·系辭上》
397、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
398、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  《莊子·寓言》
399、天道之數(shù),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
400、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  《管子·君臣下》
40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
402、致數(shù)譽無譽  《老子》三十九章
403、躁勝寒,靜勝熱  《老子》四十五章
404、柔弱勝剛強  《老子》三十六章
405、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老干》九章
406、錯者必先靡  《墨子·親士》
407、铦者必先挫  《墨子·親士》
408、利劍多缺,真玉喜折  唐·劉禹錫《祭虢州楊庶于文》
409、太剛則折,太柔則廢  《漢書·雋不疑傳》
410、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后漢書·黃瓊傳》
41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老子》
4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
41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
414、盈必毀,天之道也  《左傳·哀公十一年》
415、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盡心下》
416、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  《左傳·昭公二十年》
417、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
418、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周易·系辭上》
419、象有齒以焚其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420、象以齒焚,蚌以珠剖體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421、龜靈而刳,龍智而屠   唐·劉禹錫《祭興元李司空文》
422、甘井先竭,招木先伐  《墨子·親士》
423、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莊子·人間世》
424、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莊子·人間世》
425、木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  《太平御覽》卷四五九引《韓非子》
426、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荀子·勸學》
427、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墻雖隙。無大雨不壞  《韓非子·亡征》
428、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賊  《淮南子·說林訓》
429、木有文章曾是病,蟲多言語不能天  清·龔自珍《釋言》
430、其進銳者,其退速  《孟子·盡心上》
431、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莊子·知北游》
432、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  漢·樂府古辭《雞鳴》
433、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
434、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矣  《國語·晉語四》
435、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韓非子·解老》
436、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  《孔子家語·六本》
437、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呂氏春秋·不茍論·博志》
438、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晏子春秋·外篇七之二》  漢·王充《淪衡·治期篇》
440、盛必有衰而生必有死  宋·歐陽修《祭蔡端明文》
441、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  《三國演義》
442、有榮華者必有憔悴  《淮南子·說林訓》
443、人無祖圣賢,物無常嘉珍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
444、物壯則老,乃唯其常   唐·劉禹錫《問大鈞賦》
445、世上之物,少則有壯,壯則有老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
446、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史記·滑稽列傳》
447、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唐·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448、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水滸傳》
449、物極則反,數(shù)窮則變  宋·歐陽修《本論下》
450、當知器滿則傾,須知物極必反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451、有機智之巧,必有機智之敗  漢·劉向《說苑·反質》
452、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  《后漢書·朱浮傳》
453、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鬼谷于·忤合》
454、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列子·說符》
455、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淮南子·原道訓》
456、長于變者不可窮以詐,通于道者不可驚以怪  漢·陸賈《新語·思務》
457、物窮則變生,事急則計易  《后漢書·申屠剛傳》    :
458、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  南朝齊·張融《白日歌·序》
459、數(shù)窮則盡,盛滿則衰  南朝齊·張融《自日歌》
460、陰陽代興,剛柔臺運  唐·王勃《平臺秘略贊十首·忠武四》
461、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462、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463、一歲之旱,人思具舟;三月之熱,人恩具裘  唐·劉禹錫《何卜賦》
464、矯枉者,欲其直也,矯之過則歸于枉矣  宋·王安石《莊周上》
465、物塞而通,必艱其初  宋·歐陽修《虞部員外郎尹公墓志銘》
466、物無不變,變無不通  宋·歐陽修《明用》
467、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  宋·蘇軾《凌虛臺記》
468、塞翁失馬,今未足悲  宋·魏泰《東軒雜錄》
469、塞翁失馬猶為福  宋·陸游《長安道》
470、人壽百年能幾何,后來媳婦今為婆  晉·無名氏《休洗紅》
471、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復何所無  唐·杜甫《杜鵑行》
472、寒風又變?yōu)榇毫瑮l條看即煙蒙蒙  唐·李賀《野歌》
47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岑年年人不同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474、小人得志,暫快一時  宋·歐陽修《祭丁學土文》
475、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  宋·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476、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477、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游山西村》
478、鴉窩里出鳳凰,糞堆上產(chǎn)靈芝  元·楊義奎《兒女團圓》
479、蓄極則泄,悶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  明·劉基《司馬季主論卜》
480、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  明·王鏊《親政篇》
481、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482、凡事有經(jīng)必有權,有法必有化  清·石濤《畫語錄》
483、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  清·魏源《默觚·學篇七》
484、亂極則治,暗極則光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
485、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紅樓蘿》
486、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儒林外史》
487、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  清·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488、事若求全何所樂  《紅樓夢》
489、親極反疏  《紅樓夢》
推  理
490、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尚書·太甲下》
491、行者必先近而后遠  《墨子·經(jīng)說下》
492、行遠必自邇  《禮記·中庸》
493、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宋·蘇轍《上皇帝書》
494、能近見而后能遠察,能利狹而后能澤廣  宋·王安石《荀卿》
495、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496、以近論遠,以小知大  《淮南子·汜論訓》
497、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韓非子·說林上》
498、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  引《尹文子》佚文
499、欲觀千歲,則數(shù)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荀子·非相》
500、不知來,視諸往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引古語
501、白馬非馬  《公孫龍子·白馬論》
502、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孟子·粱惠王上》
503、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難入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504、立辭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  《墨子·大取》
505、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戰(zhàn)國策·齊策四》
506、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韓非子·解老》引周公語
507、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508、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說山圳》
509、山僧不解數(shù)單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宋·唐庚《文錄》
510、見虎之尾而知其大于貍也,見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   漢·劉向《說苑·尊賢》
511、戴盆何以望天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512、與孤議裘,無時焉可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
513、震風陵雨,然后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漢·揚雄《法言·吾子》
514、入水憎濡,懷臭求芳,不可得也  《意林》引《文子》
515、見微而知著  宋·蘇洵《辨奸論》
516、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宋·蘇洵《辨奸論》
517、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  宋·歐陽修《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知  行
518、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說命中》
519、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520、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  《荀子·議兵》
52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522、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子·儒效》
523、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儒行》
524、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
525、知而弗為,莫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52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傳》
527、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528、未知事實,不可虛行  唐·張九齡《敕安西節(jié)度王斛斯書》
529、信書成自誤,經(jīng)事漸知非  唐·柳宗元《三贈劉員外》
530、知無不言,言無不行  宋·蘇軾《策略第三》
531、讀其書,誦其數(shù),而不知所以行之,未足與言治也  宋·蘇軾《王袞知兗州》
532、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魚知澤  宋·蘇軾《超然臺賦敘》
53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534、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53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  宋·朱熹《性理精義》卷八
53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
537、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  明·王廷相《與薛君采二首》之一
538、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說命中二》
539、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恥易而知難  清·王夫之《俟解》
540、學而必習,習又必行  清·顏元《習齋言行錄》卷下
54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  清·魏源《默觚·學篇二》
542、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  《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